南京用“土地加减法”助推城市转型升级

日前,市委、市政府召开全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,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,南京推出了一揽子计划。

面对改革任务,市国土资源局陈光局长觉得担子很重。他坦言,“城市发展提升,要工农商;老百姓生活改善,要食住行;这些都离不开土地,它是一切活动的载体。土地作为基础性发展要素,引导城市做好土地加减法,实现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引擎,促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,进而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,对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至关重要。”

“精明发展”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 

习惯了城市“摊大饼”发展模式的建设者在资源紧约束面前,也在探索转型新路径。陈光局长告诉记者: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,土地制度的供给和调整也必然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基石,以土地要素配置的‘挑肥拣瘦’,实现城市‘精明发展’。”

市国土局规划科技处赵勇处长介绍,我市聚焦“四个城市”目标,围绕“一区一带三枢纽”空间发展战略和“五型经济”发展方向,已初步建立起差别化土地供应模式,不同区域、不同产业,土地供给方式均有所侧重。“主要是坚持增量与存量双供互补,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,合理安排用地计划向江北新区、枢纽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倾斜,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服务业、科技创新、公共服务等重点项目用地,以用地计划引导资金、要素等集中集聚。”

“‘控量提效’,以供给促生新的有效需求,形成新的供求动态平衡,这才是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目标之一。”国土领域专家表示,作为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,土地供应也应当顺势而为、因势利导,既要通过制度设计将土地供应向新兴市场和行业倾斜,又要通过市场配置将土地要素与真实需求精准对接。陈光局长告诉记者:“市国土局将不断完善用地政策、用地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,加快形成以规划为导向,计划和价格为手段,总量和强度双向控制、供需双向调节的土地供给机制,全面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,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更大能效!”

“精细管理”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 

“南京地域面积在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三,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二,全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到28%。”市国土局宋雅建副局长向记者介绍,“新时期、新形势下,转型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唯一选择,也是一次充满挑战的‘新长征’,相应对土地利用与管理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。”

4月14日,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《国土资源“十三五”规划纲要》。《纲要》明确,国土资源工作要积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格局。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试点城市,率先探索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工作,统筹推进城市开发边界、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等“三线”划定。

市国土局耕地保护处刘启祥处长介绍,长期以来,南京一直遵行着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管控、建设、激励相结合的长效保护机制近年来也在不断健全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市全面完成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,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,切实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,累计完成115.27万亩土地综合整治,新增耕地9.08万亩,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。六合竹镇金磁家园的村民不仅住上了徽派“别墅”,人均耕地更是从人均1.59亩,增至人均3.15亩。2015年以来,我市试点开展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,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,将与长江、紫金山、老山、秦淮河等共同形成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,进一步筑牢了融山、水、城、林为一体,独具南京特色的城市发展格局。

“2015年江北新区批准设立后,2012年获国务院批准实施的《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(2006—2020年)》对江北地区的定位和土地安排已不适应。我们当即启动了调研,针对江北新区发展需要,及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工作,探索推进‘多规融合’,构建新型空间管控体系。”赵勇介绍,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为契机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将结合各区、开发园区和功能板块的主导功能定位、产业类型等,统筹优化经济发展中的土地供给布局、规模和时序,提升国土空间保障能力。

“精准保障”优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 

立足于南京市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,市国土局以政策创新、制度创新、机制创新,全面推行“面向对象的全面服务、面向资源的全域监管、面向事项的全程保障”管理服务模式,依托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平台,努力做到空间保障有方向、计划安排有侧重、征地管理有质量、供地登记有效率。尤其是结合南京经济发展特点,市国土局创新土地供给政策,灵活土地供应方式,合理确定供应价格,积极保障投入产出效益高、带动引领作用大的重大项目用地,进一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,确保投放土地实现有效供给。

2016年,为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,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意见,市国土局迅速制定了贯彻实施细则,编制了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。3月,《南京市2016年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》出炉,全市计划出让经营性用地700公顷,其中商品住房用地500公顷。

“现阶段我们着重抓好用地计划的执行效率、批而未供土地的供地率和低效闲置土地的处置盘活工作,努力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好、管好,提高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。”市国土局冯雪渔副局长表示,我市已提出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,增加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规模,调节土地供应的区域、时序和节奏,并同步加强土地供后监管,促进开工建设增大供给,维护土地市场健康。

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市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下降了35%,去年南京市还被评为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。“我们将稳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,积极在提高土地效益上做文章,尽可能在存量土地上‘掘金’,提高‘亩产’效益。”市国土局土地利用处陆云峰处长递给记者一叠照片,废弃厂房与“高大上”的园区对比明显,让人怀疑这根本不是一个地方。“将废弃厂房盘活,改造成园区,吸引了新的投资和需求,不仅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,还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。”在那一叠照片里清楚地记录了老厂房的变化史。有的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记忆馆;有的成了充满居民欢乐笑声的广场;还有的成了市民安居的住宅小区……

此外,市国土局还将脑筋动到了矿山整治上,废弃矿山居然“三十六变”,变公园、变农田、变果园……市国土局编修了《南京市废弃露采矿山治理修复规划引导》,在废弃矿山治理前因地施策,实现以编制规划引导提升治理综合效益,此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。2012—2015年,全市共关停露采矿山115家,投入7.62亿元完成了重要交通干线、旅游风景区周边可视范围等区域的107个废弃露采矿山治理工作,治理面积2300万平方米,实现了山体修复、地灾消除、宕底平整、坡面绿化、生态提升的目标。“南京冶山国家矿山公园”作为华东地区唯一以铁矿采选遗迹展示为主题的工业旅游基地,不仅恢复了矿山此前的生态,保留了冶山铁矿悠久的文化,还糅合了历史展示、科学教育、旅游观光、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,土地产能大大增加。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,经过市国土局因地制宜的精心修复,一座座废弃矿山完成了从“城市伤疤”到“生态明珠”的“绿色转身”。

当然,土地的保护利用最终还是为了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,我市在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。2015年出台了《南京市耕地保护补贴暂行办法》,对承担耕地保护的农民按照300元/亩·年标准给予补贴,当年全市发放6.42亿元补贴资金,惠及51余万户农户,直接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个百分点。

“土地资源如此宝贵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像‘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’,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‘眼睛’一样珍惜资源。”陈光局长告诉记者,市国土局将继续把加强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,坚持把保护资源作为履职尽责的首要任务,坚持把节约集约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,坚持把资源惠民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工作方向,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提高保障水平的不竭动力,努力实现“十三五”良好开局,为建设“强富美高”新南京作出更大贡献。

(来源:南京日报)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