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0区县城镇化发展空间及住房增量需求格局探析

导语

总的来看,未来十年城镇化相关增量空间集中在县域,对于经济实力较强、城镇化发展成熟的苏州、杭州、宁波等长三角二线城市而言,区县相关指标反而表现不佳。

专题视点

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、金额分别为135837万平方米、133308亿元,同比分别下降24%和27%,快速发展20余年的房地产行业规模正式进入下行周期。与此同时,城镇化增长率也创下近30年新低,城镇化进程逐步趋缓,城镇人口增量逐渐减少,这一变化对处于调整期的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冲击。

为了更好的应对行业的规模波动挑战,房地产行业有必要对未来成交规模和地区差异做出新的评判。考虑到区域之间在城镇化进程、收入、房价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,本文根据全国近3000个区县市人口城镇化、可支配收入和房价等相关数据,从中找出需求增长空间较高的市县,以供企业相关决策时进行参考。

总的来看,未来十年城镇化相关增量空间集中在县域,经济实力较强、城镇化发展成熟的苏州、杭州、宁波等长三角二线城市的区县指标表现反而不佳。相比之下,北方二线城市下辖区县相关新增需求规模较为突出,主要是由于北方城市房地产成熟度比较低,房价水平相对南方低,在同等收入水平下,购房能力更强,因此北方区县入榜数量更多,南方仅有合肥和重庆的少数区县表现比较突出。值得注意的是,处于城镇化快速上升期的三四线人口大市郊县仍有较好的发展契机,相关购房需求还有较大的增量空间。

PART.01

  城镇化增量

  2030年城镇化率有望突破70%

县域成为增长主力军受城镇区域扩张、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流入城镇等因素影响,城镇人口继续增加。2022年末,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071万人,比2021年增加646万人;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,减少731万人。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.22%,比2021年提高0.50个百分点,这一数值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低。

参照国际经验来看,在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达到60%后,大多会出现城镇化率增速放缓的现象,但降幅不大,每年城镇化率增长仍能保持在0.5个百分点以上,直到70%以后才会出现普遍的增速下滑。

这样来看,目前中国65.22%的城镇化率水平仍在追赶上升期,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,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国际发展经验推算,至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仍有望提升5-6个百分点,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有望突破70%。假定届时中国人口仍维持在14亿左右,城镇人口较2022年增量仍可达到8000万量级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城镇化率到达70%以后,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将进入城镇化率的慢周期,典型如如沙特、西班牙、芬兰等国家,城镇化达到70%之后,年增长均降至0.2个百分点。但考虑到时代和国情差异,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区间内的绝对发展速度参考意义有限,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,城镇化率年均增速变缓是国际上公认的结论。这样来看,在8-10年之后,房地产才会面临较大的冲击,当前的购房需求规模影响不大。

1.1九成市辖县城镇化率仍低于60%,成为下一阶段城镇化发展主体

七普数据显示,10年间中国的城镇化率由49.7%(2010年)上升至63.9%(2020年),城镇化率上升明显,增加了14.2个百分点,平均每年有超过2000万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。

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,城乡差异较大,即使是同一个地级市内各区县城镇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,为准确预估城镇新增人口和潜力购房需求,我们进一步将统计尺度细化到县级行政单位,将区、县[1]、县级市三大类行政单位对比来看,可见各类行政区的城镇化率分布差异显著,市辖区城镇发展水平明显更高,整体平均城镇化率达到了81%,其次是县级市,平均城镇化率为58%,县域平均城镇化水平最低,仅有44%。

具体来看,在1105个区级行政单位中,更是有超过一半的市辖区城镇化率高于80%,在这589个高城镇化率的市辖区中,合计常住人口达到3.7亿,其中城镇人口规模接近3.5亿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,未来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,其中更是有160个市辖区城镇化率达到了100%,城镇化发展进程见顶。这些地区大多位于经济发展更为领先的主城区,如桂林的秀峰区、肇庆的端州区、黄石的下陆区等等。对于这些行政区而言,自身城镇化发展空间已经很小,城镇人口的增加更多的还是要依赖外来人口的迁入。另一方面,仅有极少数市辖区城镇化率低于40%,这些如防城港的铁山港区、拉萨的达孜区、云浮的云安区等,这些地区大多处于西部省份,且与一二线市辖区下辖街道不同,下辖行政单位仍以乡镇为主,因此就人口结构角度来看城镇化发展仍有较大上升空间。

正是基于市辖区整体城镇化率水平处于高位,未来进一步上升空间较小的情况下,中央部委在2022年明确提出,鉴于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,大中城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,迈向更高水平、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正是大势所趋,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发展正是当前发展阶段下的必经之路。

就县域城镇化发展现状来看,在386个县级市中,有208个城镇化率低于60%,占比超过一半,在1496个市辖县中,更是有1356个县城镇化率低于60%,占比超过九成。在这1564个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县域行政单位中,居住着6.1亿常住人口,平均城镇化率只有44%,就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来看,仍处于相对较快的增长阶段。相对于市辖区而言,这些县域无疑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,并且其中不乏简阳、仙桃、福清、邳州等超百万人的县市,高常住人口基数下的城镇化率快速发展,无疑意味着更为可观的刚性需求增量。

1.2 未来十年城镇人口增长主要看县域,河南、山东、四川增量高居前三(略)

PART.02

  购买力:各地收入与房价显著分化

  仍有三成区县房价收入比不到六年

2016年以来全国性“去库存”激励政策引发房价新一轮快速上涨,诸多城市房价实现翻番,尤其是三四城市房价也快速步入“万元时代”。与此同时,受宏观经济环境、三年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响,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速逐渐变缓,不同地区的购房需求和购房能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。

2.1近七成区县收入不及全国平均水平,长三角三四线城市收入水平较为突出(节选)

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来看,各区县之间存在巨大差异。全国范围来看,3-4万元区间是当前绝大多数区县所处的收入区间,占比高达61%,其中3-4万元区数量占据21%,3-4万元县占据32%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/人的区县数量不足2%,介于5-7万元之间的也仅有10%,仅有两成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3834元/人。这些区域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的区;除这些城市之外,绍兴、无锡、嘉兴、舟山、温州、台州、湖州、金华、常州等长三角三四线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6万元/人,在全国也居于前列。

究其原因,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、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,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,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,三省一市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。以杭州为例,互联网行业尤为发达,而这些行业恰恰是高薪行业,因此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于全国前列。

2.2长三角购买力相对较低,北方和中西部中低收入县域购买力反而更强

评价一个城市购房能力不能单看收入水平,还要看房价水平,不同能级城市之间的房价差距较大,收入水平低的区域房价相对更低,房价收入比反而相较更为合理(接近6-7年)。一线四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虽然广州收入水平稍逊,但由于其房价水平较其余三城偏低,购买力相对较强。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全国,尽管中西部区域收入水平较低,但在低房价因素下,中西部中低收入县域购买力反而更强。

为了较为准确的评估不同区域购房能力,我们对近3000个行政区域进行测算,结果发现:房价收入比低于8年的区县有八成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四万元以下,这部分收入较低的人群购买力反而更强。就以6000元/平方米的均价、3万元/人的人口可支配收入测算,购得35平方米需要7年,符合6-7年的合理水平,购房难易程度比较适中,比较典型的城市有河南商丘、信阳、广西茂名等。

反之,尽管长三角地区经济比较发达、收入水平比较高,人口吸引力比较强,近十年常住人口增量近2000万,占全国人口增量的比重高达25%,其中上海、苏州、杭州等中心城市人口增量尤为突出,多超过百万人,购房需求比较旺盛,房地产成熟度比较高,房价涨至高位,譬如上海、杭州、苏州、南京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在10年以上,购房难度明显增加。

 PART.03

  区县分化

  近半城镇化需求增量集中在三四线县域

  河南、山东发展空间领先

在综合考量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增量、收入和房价导致的购买力差异两方面因素之后,我们综合评价了县域角度的购房需求潜力。下文我们将分别从能级及区县、省域、城市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。

3.1能级及区县差异:近半增量集中在三四线县域,一二线城市总增量仅占14%

通过对近3000个区县的常住人口、城镇化增幅以及购买力进行综合测算,预计未来十年城镇化将带来29亿平方米新增需求规模,其中高达54%的新增需求将由广大的县域贡献,新增需求近15亿平方米,区和县级市占比相对较少,分别为26%和20%。与城镇新增人口格局基本相同,未来十年新增需求规模以县域为主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,成为下一阶段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阵地。

分城市能级来看城镇化带来的潜力购房规模,其中一线仅占到1%,二线占到13%,三四线成为主力,占比高达86%。三四线占据主力的主要原因,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目前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,有较大的城镇人口增长潜力,另一方面,三四线城市房价水平相对较低,房价收入比多处于10年以下,需求转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。因此,城镇化给三四线城市带来的潜在购房规模水平处于高位。

进一步细分来看,三四线城市新增购房需求主力为县域,占到全部新增购房需求的49%,区和县级市水平基本相当,占比分别为19%和17%。二线城市的主力为区,占比为6%,其次是县,为5%,县级市则最少,仅有3%,这也有二线城市本身县级市相对较少的因素有关。同样也是这个原因,一线城市不涉及县和县级市,所有新增购房需求均集中在区。

3.2区域差异:未来十年成年需求增量集中在河南、山东县域,广东发展后劲略显不足(略)

3.3城市分化:重庆新增需求规模居首,前10位城市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2%

从城市的角度来看,人口大市重庆居于首位,城镇化带来的新增住房需求规模超8000万平方米,占全国总新增规模的2.8%;其次是周口、南阳、临沂、保定、菏泽等城市,占全国总新增规模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。除重庆外,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均是城镇化水平处于相对低位的人口大市,2020年常住人口均超880万人、城镇化率均在57%以下、房价收入比处于较低水平(多处于10以下),需求转化率相对较高。

区县细分来看,新增需求规模比较突出的城市增量多集中在县域,尤其是临沂,县域新增需求占全市的比重高达82%,周口和南阳也均在70%以上,这也印证了上文近半新增需求集中在三四线县域的观点。就城市分布来看,前10位城市(常住人口总和占比为8%)新增住房需求占全国的比重为12%,前30位城市新增住房需求占全国的比重为27%,前50城市新增住房需求占全国的比重达39%。总的来看,除前10位城市之外,其余大部分城市新增需求都比较均衡,有高达109个城市新增需求多在1000-2500万平方米,占全国总新增规模的比重在0.4%-0.8%之间,这些城市或房价水平高(京、沪、深、杭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),或城镇化增量不足(广州、成都、长沙、宁波、青岛),或收入水平低(广大的三四线城市)、或人口规模较小(东北、西北部分城市总人口规模在百万人以下)使得潜在城镇人口增量处于低位,或在某几个方面同时存在短板,使得城市新增需求规模受到较大影响。

PART.04

  高房价桎梏长三角区县增量需求入市

  人口大市郊县成为新增长点

受宏观经济环境、人口生育率下滑等多方面的影响,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,2022年城镇化增速降至近30年最低水平,但是对比发达国家来看,我们城镇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增量空间,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有望突破70%,还有5-6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。假定到时中国人口仍维持在14亿左右,城镇人口较2022年增量仍可达到8000万量级,考虑到房价和收入因素之后,相关住房增量需求达到29亿平方米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下辖县、县级市目前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,购买力较一二线核心区相对强一些,其也成为下一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主战场。为准确探究各区县潜在住房增量水平,本节综合城镇化人口增量空间和购买力两个指标,综合评价了县域角度的购房需求潜力区域,选出了50个潜力区县。

4.1一线:房价水平较低的广州郊区潜在需求增量领先(略)

4.2二线:低房价、强改善助力北方郊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增长极(略)

4.3三四线:城镇化仍处于快速上升期,人口大市郊县仍有发展契机

三四线城中,需求增量前二十的城市多为人口大市,其中周口、南阳、临沂、保定、菏泽等五城近十年需求增量更是超过3000万平方米。二十城合计未来十年累计需求增量为5.18亿平方米,占所有三四线城市总量的21%。这些城市多为经济发展水平中上等的人口大市,譬如常住人口超千万的临沂,其下辖的兰陵县、沂水县、莒南县、河东区、沂南县、平邑县、费县等区域10年城镇人口增量大都在10万人以上,同时临沂大部分区县城镇化不足45%,城镇化发展仍在快速上升期,房价水平处于相对合理区间、现状住房面积也多在38平方米以下,可谓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因此其多个区县入榜。除临沂外,烟台、廊坊、江门、惠州、佛山多个区县也入榜,多在300万平方米以上。

来源:中房网

Top